PMP考试
在去年就报名了今年三月份的PMP考试,着手学习,没想到由于疫情一延再延,等到能考试的时候,这个证书已经变得不那么重要了。
我主要是通过书和习题来准备考试的,外国人考试的思路和中国人非常不同,他们非常在意细节,所以给我的感觉是在看书阶段觉得获益良多,到了刷题阶段反而变得枯燥乏味了,但是这中间依然有很多收获,结合了之前的项目经历也发现了项目中存在的很多问题,整理了这些内容后形成了这篇笔记。
Notes
项目经理的职责
工作态度
项目经理应该积极主动地工作。
是一条是PM指南对项目经理的一项重要要求,也是考试的重要考点(不积极主动的选项基本都是错的),这是一条看起来简单,但是实践起来非常困难的要求。
在项目的开始阶段,大家基本都是斗志昂扬的,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,项目遇到的问题可能会逐步累积:
- 不同的用户对产品的需求是不同的,产品总是各方权衡的结果,用户之间的矛盾越大,抱怨就越多
- 部分客户可能会直接要到内部人员的微信,直接找到内部人员下达需求
- 当项目不达预期,会有来自内部和外部诸多的压力,这些压力会直接或间接地传递到团队
- ……
在上述情况发生之后,很可能会形成恶性循环,导致士气不断下降。在这种情况下,项目经理就是必须默默抗下所有的那个人。对内:需要鼓舞士气,激励大家;对外:在客户那里要装孙子。在领导那里还需要表现团队的业绩、秀努力。
因此项目经理反而成为了整个项目最容易崩溃的单点,一旦项目经理干不动了或者灰心了,很可能会带来毁灭性影响,所以这也是项目经理的第一条要求。
主要责任
项目经理需要对整个项目的交付内容负责。
这一条定义了项目经理的主要责任,在实践过程中,可能会遇到的主要矛盾来源于权责不统一。PM指南中将公司从项目和职能的角度进行了分类,主要有:职能型、矩阵型、项目型。其中,只有在项目型的公司里,项目经理拥有对项目内所有资源的直接调配权力。
项目经理面临的巨大挑战是,没有足够的正式权力,也要把项目做成功。
大部分情况下,项目经理是没有直接调配资源的权力的,但是项目经理又需要对项目的交付内容负责,所以项目经理经常需要为他不能控制的事情负责。这种情况也会对项目经理的积极性造成负面影响,另外由于正式权力的缺失,项目经理需要通过专家权力、个人魅力等其他权力进行补充,从而控制项目。
工作内容
项目经理的大多数时间(甚至高达90%)用于沟通,他要通过沟通来协调,通过协调来整合。
项目经理工作的日常就是沟通,这个和技术专家是非常不同的,其实大部分的leader岗位,也兼具了项目经理的很多特点和工作。也因此,技术专家并不能直接提拔为leader或者转职做项目经理。
做技术的总是会调侃“埋头干活的搞不过写PPT的”,以前我也对汇报和润色嗤之以鼻,总会把“talk is cheap, show me the code”奉为真理,但是不可否认的是汇报本身也是沟通能力的一部分。公司对工程师和leader的要求是不同的,必须深刻的理解到这一点,才可以扩宽自己的思路和视野,不断建设自己的沟通能力。
项目管理的注意事项
基本准则
做项目,不能没有项目章程,否则项目就没有基本的保障。
其实在互联网行业,大部分的项目虽然以项目的形式存在,但是其实是没有项目章程的,最多有个共识就已经很不错了。然而很多时候为了快速启动项目,可能连基本的范围、目标都没有定义清楚。
这样做的问题在创业公司体现地淋漓尽致,项目做好了也不知道如何进行奖励,因为一开始就没有成功的标准;相反,如果项目出现了延期等问题,那么立刻会形成一场批斗甩锅大会,尤其因为没有章程的优先级和重要性的定义,在项目索要资源的时候会异常困难,还可能随时被剥夺资源到其他项目上。
这一条是要求其实是为了保护项目经理自己,如果项目非常不明确,风险极高那么接手就需要非常慎重,应该在达成基本共识、或者正式授权以后再开始。
项目执行应该是被计划管着的,而不是被领导管着的。
我想但凡做过项目的人都应该知道这一条有多难实现,很多领导并没有这种意识,甚至对于独裁风格的领导可能会故意弱化计划和规则,让整个管理体系变成完全的“人治”,他们往往会认为这样做才能把所有权力掌握在手中。
即使外部环境恶劣,项目经理还是应该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践行这一条准则,将项目管理的规则和推进的方式落到纸上,这也是PM指南中推荐的方式。
范围和变更
现代的三重制约是“范围、进度和成本”,以及夹在中间的质量。 三重制约的更新主要是为了体现“范围”的龙头作用。
很多时候,大家的注意点都会在进度和成本上,这从领导关心的问题中就可以看出来,最常见的问题就是:“这个项目还要多久”以及“这个项目花了多少钱”,却不太关心项目范围的问题。
相反范围才是整个项目的龙头和核心,如果范围都没有被确定,那么范围的蔓延几乎就是板上钉钉的,后面的进度落后、成本超支也就近在眼前了。而且对于老板来说,客户能满意那就是最好的,毕竟新加的需求,都是可以通过加班来解决的嘛。
如果变更超出了一定的数量、一定的规模,项目就会失去应有的控制。
执行项目的时候,客户总会觉得变更是理所当然的,尤其在敏捷管理大行其道的当下,变更似乎就是常态。但是变更也是非常危险的,如果下达变更太容易,变更本身又没有很好的评审,那么变更的规模就会迅速的累积。
在我们的项目实践中,变更的任务量可能会超过原本任务量的数倍,这直接导致了项目的时间和成本也成倍增长。这个时候,老板可能已经找上门质问项目经理为什么项目这么失败了。
所以一定要对变更保持警惕,尤其在项目开始就要对变更的方式和标准达成共识,最好能有文档输出防止扯皮。
镀金
镀金往往是项目工作人员为了“讨好”客户而做出的。
PM指南中是明确反对项目镀金的,甚至直接写明了镀金了的项目是失败的。但是这在实践中几乎是不可能的,项目的甲方随时可能要求增加一些“优化性”的功能,另外由于不同参与人的职位和视角都不同,还可能会提出更多的无理要求。
我们曾经为了一个甲方主要的参与人对我们客气点,主动协助他完成了一部分他分内的工作,但是情况并没有任何好转,对我们的系统还是提了非常多没有根据也不在原本范围内的需求。
质量保障
质量主要取决于管理者所建立和维护的管理系统,而不是每个工人的个人努力。
这一点是提醒项目经理,当质量问题出现的时候,应该先检查管理上面的漏洞,因为有质量问题往往是管理系统有问题导致的。
出现问题之后,最重要的是着手解决它,而不是追究责任。
在实践的时候往往是先追责再解决问题的,反过来的主要问题是在追责的时候可能就产生了很大的内部分歧,变成甩锅大会,从而导致问题迟迟得不到解决,而且越大的问题越容易被延误。
沟通管理
知道个性是引起冲突的最少见原因,有利于处理冲突时对事不对人。
在遇到冲突的时候,很容易会让人有所偏袒,比如:就是因为这个人不爱沟通、或者因为他性格恶劣导致的。但是大部分时候,这些都不是真实原因,需要找到真实原因,对事不对人地解决问题。
避免说“这个方案不好”、“这肯定不会起作用”等不利于沟通的话。
这一条是写给我自己的,并且可能很多技术人员都会容易有这个毛病,因为技术方案常常只有合适和不合适两种结果。但是在沟通的时候不能这么直截了当,最好不要直接说不行,或者说如果真的要说不行,那么也应该给出完整的理由。
风险管理
如果项目整体风险太大,那么无论对当个项目风险的管理做得有多好,项目也是不可能成功的。
在项目的开始阶段,就应该能识别项目的基本情况。对于范围蔓延、时间不够、预算很少的项目,不应该在项目开始之后才去管理范围、时间和成本,而是在一开始就应该对此提出异议,在风险太高的情况下不开始项目,这才是对公司和对自己更好的做法。